首页 >> 辦學特色 >> 自然教育 >>幫助孩子建立與自然的鏈接
详细内容

幫助孩子建立與自然的鏈接

戶外活動時,大型玩具區里小朋友各自玩著自己喜歡的游戲。這時,東東小朋友蹲在草地旁不知道在干嘛。過了一會,好幾個小朋友發現他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條蚯蚓,都圍過去看。

小朋友們:“東東,這是什么?你不害怕嗎?快放開,它會咬你的!

東東:“它不會咬我的,我要保護它!”

這時,有一個小朋友伸出手去捏蚯蚓,東東著急地說:“你走開,不要傷害它!”

小朋友們:“你為什么要拿著它呀?”

東東:“我害怕其他小朋友踩到它,我要保護它!

說完,東東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蚯蚓,帶著小蚯蚓滑滑梯、玩蘑菇車,可是玩蘑菇車時不小心將蚯蚓掉到草地上,然后就找不到了。東東很傷心,害怕蚯蚓會摔死。

老師安慰他:“草地是軟的,還有一些樹葉,蚯蚓不會摔死的,它應該是回家啦!”

東東:“那好吧!”

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,孩子們已經很難看到蚯蚓了。不僅是蚯蚓,泥土、水塘、雨前低飛的蜻蜓、夜晚的蛙叫,孩子們也是很難見到了。很多東西,他們只在圖片和動畫片中看到過。城市中的孩子,越來越遠離了自然,斷開了與自然的鏈接。他們很少看到真正的動物,很少玩泥巴,身上衣服永遠干干凈凈。去年冬天的時候,我們組織了去日本游學,在一所幼兒園里,看到整個戶外場地,不是平的操場,而是一片山林,真正的山林。去時正趕上下大雪。下雪了,孩子們還能戶外活動嗎?我們看到的仍然滿山坡、滿樹林地跑的孩子,他們的課程和活動,與自然融為了一體。這就是我們稱之為“森林幼兒園”的廣島大學幼兒園。同樣的景象,在加拿大和歐洲也曾看到。在《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》中,提到依塔醫生研究過的一個來自叢林的阿維龍男孩。這個容易暴怒焦躁的男孩,會在暴風雨的夜晚站立在野外,無比安靜和虔誠地注視著天空的閃電,這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——人和自然,到底應當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?被鋼筋水泥的叢林包圍的現代生活方式,讓我們遠遠地離開了自然的母親,越來越感受不到自然之美;感受不到我們與她之間那種息息相關的血脈連接;感受不到她的呼吸與悸動,變得麻木。對于她的饋贈,我們變得越來越索取無度,貪得無厭,我們不再認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,而是僅僅把她視為資源,把自己視為高其一等的統治者。我們忘記了,人類其實是自然之子。

但是,即便在麻木當中,我們與自然的那種連接,其實一直深藏在我們的身體當中。當我們置身于高山之巔,面對蒼茫一片無邊無際的海面;當我們偶然在深夜仰望天空,看見那許久未見的神秘星空;當我們異常煩躁之時,無意看到桌面花盤中悄然綻放的一朵小花;當清晨走在樹林里,看見從薄霧中灑下的第一縷陽光。那樣的一些瞬間,充滿了震撼或者平靜,我們仿佛被自然喚醒,感受久違的感動。

是的,人是自然之子,我們的產生與發展,都源于她。人首先是自然人,然后才是社會人,無論到什么時候,都不可能超脫這一個屬性。由此看來,在一個孩子的童年時期,幫助他建立與自然的健康關系,尤為重要。就如同,幫助一個孩子和他的母親,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。無論什么時候,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,都是一種回歸。它讓人有歸屬與安全感,也讓人獲得力量,與心靈的平靜,當我們身在痛苦、孤獨之時,它是一種治愈。

早在 100 多年前,蒙臺梭利博士提出的教育法中,就強調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,并將其列為兒童之家的最主要的教育活動之一。今天,在世界各地的蒙臺梭利學校,我們更是能隨處感受到它們。比如,孩子們會在教室里養花,在窗前種上一棵樹,孩子們會去草叢中尋找瓢蟲的蹤跡,樹下觀察螞蟻,搜集樹葉的形狀。在院子里會開辟出動物角,喂養兔子和鵝,池塘里有金魚和烏龜,孩子們有時候會呆呆地望著它們,許久一動不動。孩子們還會自己孵化小雞,看著小雞從蛋殼里出來的瞬間,體驗另外一個幼小生命的誕生,那是非常奇妙的時刻。教師會帶孩子去遠足、采摘,如果幼兒園自己有小農場,活動就更為多樣了。不用說種植的各種果樹、蔬菜,養殖的動物也更加豐富了,光是那些沒見過的野生的花草,石板下的的昆蟲,就足以令人興奮了。在郊外組織的獨立夜和童子軍活動中,讓孩子們擁有了不一樣的自然之旅。

夜晚,看到了璀璨的銀河,聽到了蟋蟀和青蛙的叫聲,看著干枯的玉米秸如何生起了火,聞到玉米和紅薯在火中烤熟散發出來的香味……所有這一切的景象,都令人著迷。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熱鬧有趣,更重要的是:我們認為,它們是一個人的童年時期,不可或缺的一份營養,對一個人的成長,有著多重的深遠意義——

武漢溪谷森林幼兒園泥潭

1、生命的教育

自然教育活動,讓孩子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生物。無論是土中的一只蚯蚓,還是院子里一株向日葵,它們雖然形態各異,但卻和人類有著一樣共同點:是生命的一種形式。觀察一粒種子,怎樣從泥土之中,吸取養分,破土發芽、逐漸長大,怎樣變得堅強,怎樣在秋天結下果實,接觸、觀察它們,是對生命的認知,也是對自我生命的認知。

在陪伴另外一個生命生長的過程中,一只小狗,一條金魚,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自然情感,發現它們的美好,知道世界的多元。這也讓他們能夠更平和地看待這個世界,看待他所處的環境,更深刻地理解,世界其實是一個萬物關聯共生體,并非人類主宰,大自然也不是供我們單方消費的資源庫。人當與自然共存,心懷感激,心存敬畏,而不是涸澤而漁地肆意毀壞。

2、感覺教育、自然課堂

0-6 歲是兒童感官極其敏感,發展極其迅速的時期,在這一階段的感覺教育非常重要。大自然,則為此提供了異常豐富的感覺環境:石頭、水、沙子與泥土,樹木與花草,飛鳥、爬蟲與家禽。孩子們通過手的觸摸,皮膚的感覺,身體的體驗,通過眼睛、耳朵、鼻子,感受大小、重量與質感,觀察到紋理、色澤與形狀,感受溫暖與柔軟。憑借著微妙敏感的感覺系統,孩子們感知世界,逐漸建立起完整的認知,可以說,沒有什么比真實的自然環境,更好的感官教具了。這一切,再好的圖畫書、動畫片、多媒體,都無法比擬和替代 。

3、等待與忍耐,付出與責任

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,都非一蹴而就,想要取得成果,需要等待與忍耐,耐住性子,忍受過程的寂寞與不舒服,F實世界不是即見即得的超市,所有的成長,都會經歷一個緩慢而艱辛的過程,即便是再小的一株小苗,也需要持續的關注、照料、澆灌,才能長大,這是自然萬物的基本規律,尤其在種植、養殖活動中,孩子們可以更加直觀和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。

自然教育,幫助孩子們了解成長的真實過程,體驗等待與忍耐,進而明白,所有通往夢想之城的漫長道路,都與枯燥、寂寞、無人喝彩為伴。

無論在家庭還是幼兒園,大多數情況當中兒童都是被照顧者,在被照顧的弱者的角色當中,很難體驗責任的含義。但是,當孩子們,需要照顧好一盆花、養一條金魚、等一粒種子發芽時,他們就從被照顧者的角色,變成了照顧他人的角色,需要為這些比他更弱小的生命,付出精力,悉心照料,關注成長,承擔責任。體驗生活中強者的角色,責任與擔當也由此產生。

武漢溪谷森林幼兒園老師和孩子

4、自然之美,藝術與科學發現的源泉   

自然,孕育了人類感知美的能力,提供了無盡的素材和靈感來源,也誘惑著成千上萬的探索者,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。當我們置身黎明前的黑暗,靜靜等待東方紅日升起;當我們細細觀看一枚枯葉,被其優美細密的紋理所打動;當我們一次又一次,在大自然的面前,感受到渺小,被其演繹的萬千景象所震撼。風霜雪雨,四季交疊, 滄海桑田,斗轉星移,那一份悸動,既是是藝術創造的源泉,也驅動了科學發現與進步。

這就是為什么,我們希望在孩子的內心,保留一份與自然的鏈接,因為它是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,是生命活力的源泉。

上一篇博苑STEAM 下一篇伴時光繪本館
客服中心
联系方式
18001378312
- 胡老師
新浪微博
微信聯系博苑
返回頂部
三级a午夜电影无码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